秦知道丨結余經費還有“妙用”?“三項改革”用這招破解科技成果“缺錢轉”難題?
來源:西部網 2024-07-23 10:57
上周,陜西省技術交易大會在西安開幕,大會期間,來自高校、企業、院所、學會、金融機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產業大咖、行業投資人齊聚西安,圍繞前沿探索、產業應用、技術轉化等問題,展開火熱交流。
陜西省技術交易大會
陜西省技術交易大會能吸引如此多的行業“大佬”將投資的目光轉向陜西,與陜西省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息息相關。2022年3月起,陜西在全省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等難題,極大放開了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權限與自由,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飛向“生產線”。
其中,“三項改革”是如何破解“缺錢轉”問題的呢?
科技成果轉化“缺錢轉”
從哪個“兜”掏錢?
“我們將基本理論打通后,講給別人聽,別人不僅聽不懂,而且不愛聽。所以我們只能自己投入大量資金,將智能焊接機器人做了出來,才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吳易明是秦創原的一位創業者,他直言,創業過程中,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科技型企業尤是如此,前期的研發投入巨大,而搞科研的人普遍缺乏商科專業知識、無法順利籌集創業資金,在融資、合作方面不具有優勢,也就不利于科技產品的進一步優化迭代。而從資本角度來看,科技理解是有門檻的,資本很難判斷項目是真的有經濟效益,還是單純搞“概念詐騙”,所以對科技型企業的投資也慎之又慎。
秦創原創新驅動動態(西咸新區供圖)
因此,“雙向不奔赴”造成了科技成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堵點”——“缺錢轉”,不僅“勸退”了不少有識之士,還讓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沒能形成產業。西北大學的胡軍教授就坦言:“過去即便有這種想法,也是很快勸住自己,太多的顧慮,太多的困難,不敢往前想。”
為了打破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堵點”,陜西省于2022年出臺“三項改革”,其中顛覆性地開創了三項重要的科技變革,即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分別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問題,鼓勵和推動科技成果走向產業,走向社會。
其中明確規定,科研人員可以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以現金出資方式,入股科技型企業,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并將這一出資方式視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行為。這既解決了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無法合理合規使用的問題,又補充了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鏈”,還能讓資本吃下共同承擔資金風險的“定心丸”,一舉多利。
什么是橫向項目?簡而言之,高校科研項目分為橫向項目和縱向項目,縱向項目指上級科技主管部門或機構批準立項的各類計劃(規劃)、基金項目,包括: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市廳級,獲取難度大,科研價值和難度高,而橫向項目是科研團隊承接了其他單位的科技協作、轉讓成果、科技咨詢及其他涉及技術的服務內容,獲取較為簡單,是高校科研人員普遍能夠接觸到的項目。
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資料圖)
如果實驗順利,項目完成,橫向項目經費會有適當的結余,但這部分錢并不能隨便花掉。過去,結余經費的管理因機構而異,有的要退回原賬戶,有的收回統一管理,也有機構將其作為人員收入再次分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方面大量的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閑置’,另一方面‘缺錢轉’困擾科研人員。”陜西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處處長馬云介紹。
“三項改革”首次官宣,可以將結余經費用作科技成果轉化的“啟動資金”。這樣一來,不少科研人員終于能夠將封存的結余經費利用起來,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師胡瑞柱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200萬元由學校賬戶直接入股合作公司,增資后科研團隊占股45.8%;西北工業大學劉維偉團隊借力當地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改革政策的幫助,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方式組建了陜西道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首輪2000萬元融資,企業估值達1.4億元;西安理工大學將張延超團隊研發的“高速潤滑與密封技術”作價1908萬元,橫向結余經費出資80萬元,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與陜西航空產業發展集團等公司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政策一出,八方響應
攻克“缺錢轉”難題
“三項改革”中提到的一個詞,尤為暖心——“包容監管”,規定采取“一事一議”,科研人員履行了勤勉盡責義務,且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就免于追究其在實施“三項改革”中的相關決策責任,這讓科研人員敢于邁出這一步。
還開創性地規定了“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視為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并要求推進健全依法依規作出的檢查結果跨部門互認機制,以此避免科研人員因為動用經費而造成的審計、監督、檢查障礙,讓科研人員依法依規使用經費,“干干凈凈”做科研。
政策一出,各大高校紛紛響應,西北工業大學作為最早試點“三項改革”的高校,就盤活“閑置”的橫向結余經費,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明確橫向結余經費的出資路徑,落實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政策,還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形成股權收益的90%獎勵給科研人員,形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激勵機制。
西北工業大學(資料圖)
“將校內長期閑置的部分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用于成果轉化現金出資入股,這一改革舉措,破解了制約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一個普遍難題。這不僅是對科研人員的權益激勵,更有利于與合作投資方形成風險共擔的利益捆綁機制,激發創新效能。”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科技處副處長顧清華表示。
除此之外,陜西省也為科研團隊提供各個方面的“金銀細軟”,解決還可能遇到的其他“缺錢轉”問題。
擔心科技成果轉化慢,資金回籠慢,秦創原提供資金補貼;廠房和人才公寓有現成的,直接“拎包入駐”。“三項改革”規定,對在秦創原總窗口落地轉化且成功注冊企業的,給予辦公研發場地租金減免、投融資服務等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優先給予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
秦創原辦公場地(資料圖)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3D人臉識別的李慧斌教授就是政策的受益人員,在項目入駐初期,他們發展困難,在裁員和堅持之間艱難抉擇。作為“三項改革”重要的的實踐者和執行者,秦創原為他們提供創業資金補貼,還給員工提供人才公寓,給企業提供場地,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因為我們做的是全國獨一家,沒有競爭對手對標,就很難形成產品生態,但未來2D人臉識別一定會被更精準的3D人臉識別取代,我們對這項技術很有信心!”李慧斌說。如今,在秦創原和西安交通大學的強勢支持下,他們已經順利完成了從“不擅長做產品”,到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的轉型,營業額實現了指數增長。
除了對科研工作者利好,“三項改革”還支持有條件的市(區)以科技項目形式向科轉企業投入財政科技經費,在被投企業實現市場化股權融資或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后,將投入的財政資金轉換為股權,并按照“適當收益”原則逐步退出,形成財政資金循環運行的長效機制。這將很大程度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形成地方招商引資的重要抓手。
陜西科技大學(資料圖)
以“三項改革”科轉項目為紐帶,秦創原總窗口與商洛、寶雞、咸陽等6市建立“雙向飛地”、與各市縣共建20個協同創新基地,各市區也積極承接西安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形成了“西安研發、地市轉化”全省協同創新發展局面。如:陜西科技大學構建學院與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機制,對接重點產業鏈組建新型顯示、乳制品、航空等11支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形成全省地市重點產業全覆蓋;而作為老牌工業城市,銅川正在借助陜西科研力量,著力推進衛星研發制造、火箭研發生產和試驗、衛星測運控、衛星數據應用的集成布局,建成陜西“商業航天先行先試區”。
2023年,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71.72%,居全國第10位,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連續兩年均晉升2位、位居全國第7。
科技創新水平可以轉化為產業發展水平,如今,陜西省正在為“智慧”插上產業的“翅膀”,相信在“三項改革”的引領下,陜西將創下更多的科研記錄,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為陜西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科創力量。(文/王佳禎)